我是一位盆景爱好者,多年来,在盆艺书刊中拜读了很多大师、专家的专业论著,使我受益良多。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民族文化内涵深远博大,文化积淀丰厚。盆景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一脉,虽然历经了几千年的沧桑,但全盛时期却是在今天。国家强盛,民族团结,人民生活稳定,促使众多的文化艺术异军突起,中国的盆景艺术事业,在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可以说是跨越了以上几千年历史缓慢的发展步伐。如果以中国书法、绘画、雕塑、摄影、诗词、音乐等文化艺术形式来与盆景艺术并论的话,我认为古老的盆景艺术兼容了这些艺术门类的表现形式。
书法艺术是中国的“土特产“,它主要是把汉字作为载体来表现线条美的一种艺术形式;绘画却是运用线条或色彩艺术来体现物质美的形式;雕塑是通过艺术技巧再现物质美的立体造型艺术的表现形式;摄影是运用光影技术在平面上再现物质美的表现形式:音乐是以各种发音让人们通过听觉产生各种联想的感受艺术;诗词则是运用文字抒写来诱发人的情感,激发起气象万千的生活感受和联想的艺术。而盆景艺术的创作,则把这些艺术门类的表现形式有机地综合了起来,人们常这样形容盆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凝固的音乐”、“缩小的大自然”等等。盆景还有一点与以上艺术门类不同,它在岁月的怀抱中会不断地成长、变化、完善。一盆成功的盆景作品,更能让人们感受到或江湖碧空万里,或春风秋月孤帆,或狂风飞雪,或万壑云泉等等。我记忆中比较深刻的如贺淦荪先生、赵庆泉先生等的树石盆景作品,都充满着这样的意韵。
所谓盆景,顾名思义即是盆中的风景,它与盆栽是不同的两种概念。“缩龙成寸” 一勺则江湖万里”这些都高度概括了盆景艺术表现的精髓。我认为确定盆景作品的高度是非常严肃和必要的,盆景艺术发展至今天,已是趋于成熟的阶段,由专家们通过集体来综合国内各流派历来所推行的高度,并结合国际上盆景展览的评比要求,制订一套可以作为中国盆景标准的规格是完全必要的,也是毋须常论的话题。为什么要结合国际上的标准呢?因为中国盆景是属于世界的。大自然的风景树石不管是多高或多矮,它都是体现大自然物质美的真实反映,而盆景的意义在于缩小了大自然又艺术化物体。如果盆景还像大自然原景一样高大,那还是盆景吗?就更谈不上意境的联想了。
中国盆景之所以有各种流派的形成,一是其文化积淀结晶的体现:二是其民族文化生活的需求所促成。各种流派虽然制作手法各异,各抒其好,各占风骚,但都是在抑扬顿挫的美学法则中去体现美的。所谓“民族的即是世界的”,是因为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生活作为依据,才能很好把生活中的真、善、美淋漓地展示出来。音乐与戏剧艺术的舞台表演讲究“声、色、艺“,而盆景艺术的展示却是讲究形态与意韵的协调及蕴意的深远,也就是形意并茂之说。把中国画的表现手法用于盆景作品中,将诗、书、画(盆景作品)、金石(印)融于画面,从而达到形意双佳的艺术效果,使人观后回味无穷,如香港盆景名家伍宜孙先生常采用的手法等,这也是盆景艺术综合美的一种表现。
中国盆景艺术所展现的各式姿态,是大自然鬼斧神工所赋予的模式,盆景艺术家们用时空和汗水将其铸成盆景文化,这是神州儿女的骄傲,我们要为今天的盆景艺术造诣喝彩!

《风在吼》丨榆树、水磨石灰丨150cm×75cm
《风在吼》作于1983年,1989年问世,创作时间历时6年。这件作品融合了《秋思》树木丛林的风动式造型,《群峰竞秀》结构中的“组合多变”,这是动势盆景走“树石、丛林、组合多变”的最初探索。《风在吼》的树木造型变“萧瑟的秋风”为“怒吼的雄风”,以此去反映和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百折不回、开拓拼搏、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盆景作品的灵魂,使作者的思想与作品所表现主题能够合二为一,“融二神于一体”指的就是这个意思。艺术形式完整地表现了艺术内容,才是作品成功的奥秘所在。《风在吼》在第二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1989年,武汉)中荣获一等奖,树桩中型组最高分,在海峡两岸盆景展览(1992年,南京)和亚太地区第四届盆景赏石会议及展览(1997年,上海)中双双荣获金奖。

我认为盆栽(诸如日本风格的作品)的表现形式仅是将植物的造型高度艺术化,乍看时确实是豪霸之气光芒四射,为之赞叹不己。但由于造型、风格都比较相近,常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其意境远不如中国盆景,但其造型和技法有一些是从中国盆景借鉴的。盆景是缩小了大自然的艺术品,它和大自然的山水树木一样承接着天地正气,沐浴在阳光雨露之下,共享着春风秋月。没有阳光空气的奉献,也就没有生命的延续,自然生态如此,盆景也不例外。所以,不论是何种姿态的盆景都离不开日晒风吹。但常见在刊物中有提及“风吹式” 的说法,我认为此称呼不太准确,如果盆景离开了大自然的风动,那就不能成为盆景了,只能说是没有生命的艺术模型。但有一些作者有意将其作品制成强风吹刮的艺术效果,如在刊物所见到的《风在吼》、《风速的记录》等作品,确实有着“山雨来”、“野马脱僵“的触目惊心效果,是非常难得的作品。广东张焕先先生认为这种形态的作品应称作“风打式”,我认为“打”字的运用似乎伤残感太大些,它不单会使植物落叶,同时也会出现断枝裂干的联想。未知可否称为“风飚式”?
盆景发源于中国,这是中国人的骄傲,作为炎黄子孙,要责无旁贷的将其发扬光大,使之永远傲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相信中国盆景事业的明天将会更加辉煌。

《花木盆景(盆景赏石)》 2004年09期 作者:林贤明

你需要登录发表评论。
  • 盆景文化/期刊文摘/也说盆景.txt
  • 最后更改: 2020/03/14 15:46
  • pen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