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民月令》是东汉后期崔寔创作的叙述一年例行农事活动的专书。

崔寔《四民月令》,是地主经营的家历。种植作物广泛;牲畜种类多;手工业包罗万象;纺织业;制造业;学校。自给自足,闭门位市。宗族、亲戚、宾客提供劳动,也是武装力量。
《隋书 经籍志》、《旧唐书 经籍志》均有记载;宋朝初期,《太平御览》的「图书纲目」仍有提及该书,但在《宋史 艺文志》已无相关记载,估计该书于北宋中期到南宋灭亡散失。
四民是指士、农、工、商,此概念早于春秋时已出现;月令是一种文章体裁,现存《礼记》中有一篇《月令》,记述每年夏历十二个月的时令及政府执行的祭祀礼仪、职务、法令、禁令等,并把其归纳在五行相生的系统中;《四民月令》现存部分的文体与月令相似。

崔寔(约103年—约170年),东汉农学家、文学家,冀州安平(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是文学家崔骃之孙,崔瑗之子。 元嘉元年(151年),上《政论》。后任议郎、五原太守等职,有惠政。著有中国古农书中“农家月令书”这一系统最早的代表作《四民月令》,该书反映了东汉晚期世族地主庄园一年十二个月的家庭事务的计划安排,对后世进行农事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西汉《氾胜之书》到後魏《齐民要术》的出现,中间相隔500多年,期间只有《四民月令》一部农业生产书籍,能反映当时的农业发展,尽管有关操作技术记述很简略,而且散佚不全,但它仍为当时的农业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在2世纪中期的著作《四民月令》,除了描述农业运作外,书中提及的经济运作,亦为中国经济史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书中所述的农户,在一年中会数度卖出与买入谷物,纯粹以此谋取利润;农户亦会产腌酱类食品、酒、醋、药材、丝绸与丝绸制品、鞋等,这些物品既可供自家消费,也可拿来出售。

《四民月令》成书以来,曾于魏晋南北朝到唐初流传。贾思勰《齐民要术》对书中内容曾多作引用,杜台卿北周末年撰写《玉烛宝典》的时候,每月均录有一段《四民月令》的材料。唐末韩鄂写《四时纂要》也引述过《四民月令》。北宋时的文献亦时有提到该书,但元代所撰编的《宋史 艺文志》中已无记述《四民月令》这本书,估计该书从此时湮没。 清代开始有人重组《四民月令》,乾隆年间就有任兆麟、王谟两版《四民月令》辑佚本,惟错误颇多。嘉庆年间,严可均辑录《四民月令》一卷,作为《全後汉文》第四十七卷收入《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中;1921年,唐鸿学以《玉烛宝典》材料重编《四民月令》,收入《古逸丛书》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立国後,中华书局于1965年曾出版石声汉的《四民月令校注》 ,1981年农业出版社又出版了缪启瑜的《四民月令辑释》。这两个辑佚本均以《玉烛宝典》为主要根据,广泛汲取《齐民要术》和各种类书中的有关资料,参考各种辑本,书中对《四民月令》的数据颇有点评。 德国学者克里斯廷·赫尔茨于是1963年把《四民月令》译成德文,在汉堡出版,书名叫《崔寔〈四民月令〉-後汉的农家历》。日本渡部武根据石声汉的《四民月令校注》,按月列出正文、通释和译注,1987年由日本平凡社出版,日译本副题为「汉代的岁时与农事」。

崔寔在《政论》中描述当时的贫富差距,「上家」有「巨亿之资」,而「下户」「无所足」;「国以民为根,民以谷为命,命尽则根拔,根拔则本颠,此最国家之毒忧」。全书内容大致包括:
一、祭祀、家礼、教育以及维持改进家庭和社会上的新旧关系;
二、按照时令气候,安排耕、种、收获粮食、油料、蔬菜;
三、纺绩、织染、漂练、裁制、浣洗、改制等女红;
四、食品加工及酿造;
五、修治住宅及农田水利工程;
六、收采野生植物,主要是药材,并配制法药;
七、保存收藏家中大小各项用具;
八及九、粜籴及杂事,如「保养卫生」等9种。

链接:点击下载提取码:kiwq

你需要登录发表评论。
  • 盆景文化/古籍文献/四民月令.txt
  • 最后更改: 2020/03/14 15:02
  • penjing